庆云古诗词

庆云古诗词

房地产建材龙头 房地产走低建材商如何破局

互联资讯 0

2023年11月20日 每日一猜答案: 答案:ABC
每日一猜答案分析:

房地产建材龙头股有哪些,房地产建材龙头股票有哪些,房地产建材是做什么的,建材属于房地产行业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BT财经,作者|无忌

中国建材的苦日子或刚刚到来。

五一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国建材发布2023年一季报。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月,中国建材总营收441.42亿元,同比下滑8.33%;归母净利润-5.28亿元,同比-129.97%。

在此前中国建材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已经表现出颓势。2022年全年,中国建材总营收2301.68亿元,同比下降16.49%,归母净利润79.62亿元,同比下降51.16%,同样是营收和净利润“双滑”。

在年报的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3月24日),中国建材的股价大跳水,收盘价为5.91港元/股,暴跌9.08%。而这种跌跌不休还在持续,截至5月8日收盘,中国建材股价为5.700港元/股,涨幅为5.56%。但距离2021年9月12.336港元的股价高点还是下跌54%,市值蒸发560亿港元,目前总市值480.8亿港元左右。

有媒体观点认为,2023年后疫情时代开启,建材市场正朝着复苏的方向发展,机遇与挑战如影随形。在此环境下,中国建材到底何去何从?

毛利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建材2022年全年毛利率仅为16.94%,一举创下新低。此前即便是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和2021年都有26.22%和23.88%。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以来,中国建材的毛利率是呈直线下降的趋势。2020年同比2019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2021年再次下降2.34个百分点,而2022年下降更猛,达6.94个百分点。

毛利率的大幅下滑直接影响到净利率,中国建材2022年的净利率为6.48%,虽不是历史最低,但处于近5年的低位,仅高于2018年的6.42%,低于2019年的7.27%、2020年的8.50%和2021年的9.36%。尤其2022年净利率骤降2.88个百分点,引发投资者的担忧。

注册会计师马亚红指出,一个企业的毛利率下降,说明企业当期经营成本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增加,这个和市场供求关系也有关系,供大于求的时候会导致企业产品价格上不去,会导致当期毛利率下滑;而净利率的下降,说明在企业当期经营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的同时,企业当期费用也增加了,导致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少;销售净利润率下降。“一般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波动都不会太大,一旦出现较大波动,可能是公司经营出了问题,或者是市场大环境剧变所致。”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建材的营收和利润双降和房地产整体市场萎缩有直接关系,前几年中国建材的发展离不开地产的红利,而房地产市场遇冷,已无需多言。

这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房地产统计数据可以得到印证,全年房地产市场主要统计指标中,仅有待售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10.5%,待售面积达5.64亿平米,而其他房地产统计指标皆明显下跌。其中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跌7.2%,房屋新开工面积12.06亿平方米,则暴跌39.4%。

全面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销量的巨大波动,自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截至2022年12月一直在延续。尽管期间各地政府均出台刺激房地产的相关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仅在9月份商品房销售量出现短暂收窄,到12月份商品房销售量下降到14587万平米,同比下跌31.7%。

这是2022年4月、5月和11月后第四个跌幅超过30%的月份,可见整体市场难以提振。直接导致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滑,2022年房地产投资开发金额13.29万亿元,同比下降10.0%。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9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5.9%。

中国建材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和房地产产业的走势息息相关,房地产整体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反应在中国建材身上。其基础建材分部的收入由2021年的1876.03亿元减少至2022年的1472.31亿元,降幅为21.5%,中国建材解释称“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泥产品、商品混凝土和骨料的平均售价下降以及水泥产品、商品混凝土的销量减少所致。”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水泥产能已经过剩,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估计,2022年国内水泥产能过剩接近40%。全国所有水泥企业平均至少停100天以上,总体供需才算达到相对平衡,这或将是影响中国建材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财报显示,中国建材的毛利率再度下降至15.71%,而净利率则罕见地降至-0.07%。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中国建材的存货创下新高,2022年存货高达239亿元,同比2021年212亿元增长了13%。一季度再次提升至258亿元,一个季度的存货量增加了18.5亿元。

而未来我国房地产的增速已经基本可以预见,下表可以清晰看出,我国目前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越很多发达国家,房地产火爆的历史或将一去不复返。以水泥为主要产业的中国建材同样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业绩承压。

从建材市场的大环境来看,相关企业亏损状态较为普遍。2022年建材市场高开低走,龙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至近十年最差,海螺水泥一季度营收增长23.18%,但净利却同比下降48.2%,增收不增利。

近期5家水泥上市公司发布一季度业绩报告,其中2家盈转亏,2家下降超70%。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有近2.6万家相关企业直接消失。中国建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到波及无可避免。

面对相对糟糕的业绩,中小投资者尚未作出反应,中国建材的大股东已经开始行动。根据港交所4月28日披露的信息显示,2023年4月24日,中国建材遭BlackRock, Inc.(贝莱德集团)抛售减持,减持1305.7万股,减持均价为5.99港元每股,套现月7820万港元。

本次减持后,贝莱德集团的最新持股为2.18亿股,持股比例由5.01%下降至4.77%。自今年2月以来贝莱德集团频繁增持和减持,但总体上看,减持数量大于增持。而在今年2月22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以7.546港元/股的价格减持了772.4万股,持股比例降为4.93%。4月3日,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也以6.47港元的股价减持了295万股。

对于贝莱德集团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投资人刘波表示这不是巧合。“上市公司中持股5%以上基本都是大股东,这些在表决权上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减持上会有相关规定,比如一定要公告披露等,而低于5%的持股比例,减持就没有相关规定,这个5%就是一个门槛。”巧合的是,无论是贝莱德集团还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过变动后,持股比例都是低于5%,而在减持前是大于5%。

尤其是贝莱德集团,几次买入使得持股比例大于5%之后,很快就减持至5%以下。2月22日,买入669万股后持股比例达5.08%,3月2日减持后持股比例下降至4.97%;4月11日买入102万股,持股比例再度到5.01%,4月20日又减持至4.95%;4月21日再度买入至5.01%,24日又减持至4.77%。这三次买入至减持时间都很短。这给市场带来遐想,是为了方便减持还是别的原因?

刘波介绍了大股东减持的原因,“大股东频繁减持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股票经过长期上涨之后,大股东在高位进行套现操作。二是大股东不看好该股,认为该股后期会继续下跌,为了减少股票继续下跌带来的损失,被动减持,也就是及时止损。但贝莱德集团的增持和减持都很频繁,就耐人寻味,刚好都卡在5%的上下节点。”

中国建材的盈转亏或是让投资人撤离的一大原因。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5.277亿元,首次出现盈转亏,中国建材在财报中表示亏损5.277亿元是由于集团主要产品水泥、商品混凝土和玻璃纤维的销售价格下降所致。而2022年第一季度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则为18.03亿元,一年的时间,由净利18.03亿元到亏损5.277亿元,里外里超过23亿的“亏空”,让众多投资者始料未及。

有投资者认为盈转亏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市场大环境导致生存和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从不断下滑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可见一斑,甚至有投资者认为2023年一季度的亏损不会是最后一次,很有可能未来这种状态将成为常态化。

而现金流的骤降,同样引发投资者的担忧。财报显示,2022年中国建材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骤降,由去年同期的500.1亿元,直降至263.5亿元。降幅高达47.3%。不及2021年642.5亿元和2020年634.2亿元的一半,为近五年最低。经营活动所得的净现金的大幅减少导致2022年中国建材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0.3亿元,同比2021年的274.1亿元有超过5个百分点的下滑。

知名机构里昂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虽然维持了中国建材的“买入”评级,却对2023年至2025年的盈利预测下调了4%到9%,并将目标价由7.9港元下调至7.2港元。另一家知名机构瑞信也在报告中表示,将中国建材的目标价从8.7港元下调至7.53港元;花旗同样对中国建材目标价由12.6港元降至11.1港元;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把中国建材的目标价由14.3港元下调至13.5港元。众多机构对中国建材目标价下调,同样说明机构对中国建材的信心不足,也印证了部分投资者担忧的“盈转亏”或只是开始。

在整体市场萎缩以及地产红利逐渐消失的大环境下,中国建材的存货量越来越高,而毛利率逐年下滑的趋势同样表明中国建材的自身盈利能力被严重削弱,今年一季度的首次亏损足以给中国建材敲响警钟,若不做出改变,未来恐陷入长期的亏损之中。

 



中国空间站的智慧大脑是哪个舱 中国航天空间站核心技术验证阶段

空间站,中国,中国空间站重大意义,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中国空间站意味着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天宫筑巢绕寰宇,航天圆梦正当时。

2023年是提出“航天梦”的十周年。随着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天宫”梦想终于从神话变为现实。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和唯一全面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统研制的院级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已为空间站建造任务圆满成功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也在已历经三十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丰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航天“智能大脑”

确保“建宫大业”连战连捷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也是规模最庞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

2021年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开启了空间站建造的新征程。作为航天电子专业“国家队”,九院坚持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的理念,为空间站建造任务研制了大量高质量、高可靠、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和产品,涉及计算机与微电子、惯性导航、测控通信、机电组件等多个专业领域,应用于载人航天各大系统,有力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成功。

其中771所承担了所有箭载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为长五B、长二F、长七等火箭打造了强劲“智能大脑”;772所提供了数以万计的航天微电子产品,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注入了源源不竭的“芯”动力;13所、16所、7107厂研制的惯导设备堪比火箭和飞船的“眼睛”,为航天器在茫茫太空中指引航向;704所、539厂、289厂研制的测控通信产品,确保天地测控通信信号更强,704所作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装备建设主力军,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至今,遥测系统、数传记录分系统及近年来用于火箭的天基测控设备几乎均为704所研制,产品远布5大洲9个国家及以远望一号到远望七号为代表的全部航天测量船,架起了天地通信的“高速路”。

此外,165厂、825厂、693厂、200厂、物联网公司还为空间站提供了大量的机电组件等产品,确保航天器内信息感知准确、指挥通畅,如同航天器敏感的“神经”。从运载火箭到天和核心舱、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再到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九院为空间站建造任务提供了数以万计的产品,为各阶段任务的圆满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九院干部职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不让任务耽误在我们手中是大家共同的信念。”为提升履约能力,负责团队科学制定科研生产计划,强化过程管控,有效保证了任务按计划高效进行,空间站建造2年来,九院关键单机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累计完成率100%。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九院始终把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航天员生命和健康安全、确保任务圆满完成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强化产品质量管控,在关键工艺技术攻关上,近50项关键产品合格率与稳定性大幅提高,重点产品院级把关下,确保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飞行任务取得12战12捷的优异成绩。

勇于创新突破

为“建宫大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中国航天事业66年的创新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支撑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同时,九院逐渐建立了一套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航天电子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通过持续科技攻关,在计算机与微电子领域,推动了整机系统化、系统芯片化、芯片国产化战略规划的一步步实现;在惯导领域,从平台系统发展到挠性惯性测量单元再到激光/光纤惯性测量单元、从机械式惯组到光学惯组、从关键仪表到系统级产品,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测控领域,从陆海基测控发展到天地一体化测控,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机电组件方面,实现了从单一功能继电器、连接器,向多功能、智能化机电组件的转变。这些专业技术覆盖载人航天全部系统,有力确保了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圆满完成。

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航天人再次铸就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追梦征程荡气回肠,创新则是引领未来的关键。在承担北斗导航、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任务中,九院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1000余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授权专利4500余项,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储备。

带着“智慧大脑”的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中国载人航天,也将会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进而迈向更广阔的深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